昨天幾個朋友約聊天,過程中威宇提到的一個議題,我回去之後想到睡不著覺
過去幾個月台灣訂閱大起飛。目前投資的訂閱,有很大一部分是固定寫個股分析文。問題來了,這些個股分析文跟券商提供的個股分析文不同在哪裡呢?
好像兩者也沒辦法說出太大的區別。但去比較一下研究員的薪水和訂閱制下 KOL 的收入,不只是幾倍的差距而已,十倍都有可能
是研究員比 KOL 不認真嗎?拿到的資訊會比 KOL 拿到得少嗎?都不是,這些訂閱者其實不太在意。但他們不會去看券商出的研究報告,但卻會花錢去訂閱 KOL 出的研究報告
原因是什麼?
很大一部分在於信任的轉移。訂閱者信任這個 KOL,所以覺得他推薦的股票是他認為會漲的。現在信任從公司慢慢轉移到個人
今天要學投資,可能會聽到說去 XX 平台上看 XX 人,不會跟你推薦去看 XX 公司整理的資料;也聽過很多公司直接找 KOL 當投資顧問,根本不會考慮傳統的投顧
後來威宇講了一句:我們可能要跟專業分工的世界說再見了
對個人的信任感越來越強,而個人其實是什麼都可以講的。我信任你,也信任你說的。有點像我信任巴菲特蒙格,所以他們的很多建議我都會直接照做
未來幾年都可能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,直到大多數人開始質疑每一個出來的 KOL(過程可能會是越來越多 KOL 黑掉,因為人都有把柄,紅了如果不小心得罪人,就要被挖黑歷史)
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
透過訂閱制,KOL 可以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變現。但要走這條路可能必須犧牲一些很重要的東西
扯這些跟投資沒什麼關係,更新一些投資資訊:Ray Dalio 的新書今天上市了!
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reurl.cc/p20pl